心理漫游指南

創傷知情是什麼?陪伴者應知的創傷復原五階段

創傷知情是什麼?陪伴者應知的創傷復原五階段

當我們陪伴一位曾經歷重大創傷的人,常會面臨各種情緒的衝擊與困惑:「我該說什麼才對?」「我會不會無意中又傷害了他?」這時,理解「創傷知情(Trauma-Informed Care)」就顯得格外重要。創傷知情不只是心理專業的名詞,更是一種有意識的理解與應對方式。接下來,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什麼是創傷知情,以及作為陪伴者,該如何在創傷復原的五大階段中給予支持與理解。

什麼是創傷知情?為什麼重要?

創傷知情並不是一種治療方式,而是一種「理解與回應創傷影響」的態度與方法。無論你是家人、朋友、老師或照顧者,只要與人互動,就有可能面對創傷議題。

創傷知情的定義是什麼?

「創傷知情」強調的不只是創傷事件本身,而是關注事件對人的長期影響。它源於心理學與社會工作領域,核心在於理解創傷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思考、行為與情緒,並在互動過程中避免造成再次傷害。當我們有「創傷知情」的視角時,將不再問「這個人怎麼了?」而是「這個人經歷了什麼?」

創傷對身心的影響有哪些?

創傷不只是一段記憶,更可能深深嵌入身體與神經系統。常見影響包括焦慮、憂鬱、過度警覺、失眠、情緒麻木、記憶斷裂等,有些人甚至出現身體疼痛卻查不出病因。實際上,創傷影響不分年齡、不分事件,有人因重大災難留下陰影,也有人因長期的冷暴力、霸凌或家庭忽視而受創。

為什麼每個人都該了解創傷知情?

你永遠不知道身邊的某個人是否正努力從創傷中自我修復。創傷知情讓我們更有覺察地說話與行動,不再對他人的「異常反應」下定論,也更能在人際中創造安全的互動空間。這種理解,不只是陪伴者的責任,更是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的修養。

創傷知情的四大核心原則

想要真正實踐創傷知情,就必須內化它的四大原則:安全、信任、賦能與合作。

首先,安全感是創傷復原的第一步。陪伴者可以透過穩定的語氣、尊重個人界線、不強迫對方談話等方式,建立一個讓對方感到安心的環境。在對話時,也應該誠實、透明,讓對方知道發生什麼事、你會怎麼做,即使只是說一句「我明天會再打給你」,也要言出必行,逐漸修補對方的信任感。

陪伴過程中,也必須給予選擇權與尊重。不是直接說「你應該這樣做」,而是提供選項、尊重決定,並肯定對方的每一個努力。「我知道你已經很努力了」這句話,遠比任何建議都來得有力量。

創傷復原五階段一次看

創傷復原並不是線性流程,也沒有固定時間表,但多數心理學者與創傷治療專家將其分為五個主要階段,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情緒與需求。

五階段是共分成哪五個?

五階段包括:「安全穩定期」、「創傷記憶處理期」、「重新建構期」、「整合期」、「重建生活期」。每個階段並非絕對線性,有些人可能來回穿梭,甚至停留在某一階段多年。重要的是「陪伴」而非「推動進度」。

每個人都會經歷相同流程嗎?

創傷復原的軌跡因人而異,與個人特質、支持系統、事件性質都有關係。有人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出口,有人則在看似平靜的外表下,長期承受內在風暴。因此,我們要避免比較、催促或評價他人的復原進度。

陪伴者的角色在每階段有何不同?

在不同階段,陪伴者要調整方式。例如初期以「陪在身邊」為主,中期則可能需要更具結構的對話與資源協助,後期則可幫助對方探索新的生活意義與社會連結。若缺乏對階段的理解,可能會在無意中給予錯誤的支持方式。

深入剖析創傷復原五階段

接下來,我們將逐一深入分析五個階段的特徵,並提供對應的陪伴方式。若你是創傷者的親人、朋友或同事,這段內容將幫助你更有方向地陪伴他們前行。

第一階段-安全穩定期

在這個階段,創傷者的主要需求是「感覺安全」。他們可能情緒起伏大、難以信任他人,甚至出現自我懷疑與退縮。此時,陪伴者不應逼迫對方講出創傷經歷,而是以穩定的出現、溫柔的語調與尊重的態度,建立一個不會再受傷的關係。給予肯定、避免批判,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陪伴方式。

第二階段-創傷記憶處理期

當創傷者逐漸有能力面對內心時,會進入記憶處理期。這是個情緒強度極高的階段,可能伴隨噩夢、閃回、憤怒、痛哭等表現。陪伴者此時不需給建議,而是學習「接住」對方情緒,並適時提醒:「你現在是安全的。」若對方願意,可以鼓勵尋求專業協助,以更有系統地處理創傷記憶。

第三階段-重新建構期

創傷處理後,創傷者開始思考「我是誰?我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這時他們渴望重建自尊與目標。陪伴者可以透過鼓勵參與生活、肯定微小進展、陪伴設定新目標等方式協助。切記,不要以「你應該走出來了」為名,對創傷者施加壓力。每一步緩慢的前進,都是寶貴的蛻變。

陪伴者常見的地雷區

即使出發點是善意,陪伴者有時也可能犯下一些無心的錯誤,對創傷者造成再次傷害。認識這些常見誤區,有助於我們用更溫柔的方式守護彼此。

「你想太多了」與「趕快放下吧」的殺傷力

這類語句看似勸慰,實際卻是在否定對方的情緒與經驗。創傷者最需要的是被理解,而不是被糾正。與其說「你想太多了」,不如改為「這件事真的讓你很痛苦,我聽見了」;與其說「趕快放下吧」,不如說「我陪你慢慢走出來」。

過度代入 vs. 過度疏離

有些陪伴者會太過投入,結果自己情緒也被拖垮;有些則怕麻煩,變得冷淡疏離。最佳的平衡是:同理,但不代替;靠近,但不失界線。你不是治療師,也不是救世主,你只是那個選擇「不離開」的人。

面對無力感時,陪伴者可以怎麼辦?

陪伴創傷者是條漫長的路,途中會感到無力與挫折。這時,你可以與其他可信任的人討論、寫日記釐清感受,甚至自己也尋求心理支持。記住,當你照顧好自己,才能有餘力照顧別人。

結論

創傷知情不只是心理治療的工具,更是我們與人相處時的一種態度與同理。當你了解創傷的影響,並選擇以理解、尊重與溫柔回應,你就已經成為創傷者復原旅程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!願這篇文章,能成為你走進創傷者內心、並陪伴他們重拾生活的一束微光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